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,欢迎您!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9:00-21:00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
法律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法律知识 > 征地拆迁

法律知识News Center

专业房产拆迁律师服务机构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

阻碍房屋被强制拆迁的行为,可能犯什么罪?
更新时间:2025-09-22

2022年河南渑池县一起恶势力犯罪案件震惊全国:村组长邹某民组织18人,通过阻拦施工、强行拆迁等手段实施寻衅滋事、敲诈勒索,最终19名被告人受审。这一案例警示公众:阻碍强制拆迁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,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本文将结合最新法律与典型案例,解析阻碍强拆行为的法律风险。

一、阻碍强拆的常见情形与法律定性

根据行为方式与后果,阻碍强拆可分为三类:

暴力阻碍型:以殴打、推搡、围堵等方式阻止执法人员进入现场。

法律定性:构成《刑法》第二百七十七条妨害公务罪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罚金。

典型案例:2025年某地拆迁中,村民张某持铁棍打伤执法人员,被以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。

威胁恐吓型:通过言语威胁、扬言报复等方式迫使执法人员放弃执行。

法律定性:同样构成妨害公务罪,若威胁内容涉及“伤害家人”“纵火”等,可能升级为《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。

毁坏财物型:故意砸毁拆迁设备、车辆或屋内物品,阻碍拆迁进程。

法律定性:构成《刑法》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财物罪,若损失达5000元以上或具其他严重情节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罚金。

二、阻碍强拆的法律后果: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

行政处罚:

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五十条,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,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;情节严重的,处5-10日拘留,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。

案例启示:2024年江苏某案中,村民李某因阻拦拆迁车辆被行政拘留7日,其辩称“维护自身权益”未获法院采纳。

刑事追责:

妨害公务罪:需以“暴力、威胁方法”为要件,且行为需达到“阻碍执行”的程度。

故意毁坏财物罪:需证明财物价值或情节严重性。

聚众阻碍解救罪:若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、儿童,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。

民事赔偿:

阻碍强拆导致拆迁方设备损坏、工期延误的,需承担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的侵权责任,赔偿直接经济损失。

三、合法维权与违法阻碍的边界:如何理性表达诉求?

法律并非禁止被拆迁人维权,但要求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:

行政复议与诉讼:

对征收决定、补偿方案不服的,可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,或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。

案例参考:2025年吉林省德惠市王某案中,村民通过最高法再审程序撤销违法征收批复,最终与政府达成补偿协议。

申请听证与协商:

根据《行政强制法》第四十四条,行政机关实施强拆前需公告,被拆迁人可申请听证或协商补偿。

实践建议:保留征收公告、补偿协议、沟通记录等证据,避免因“证据不足”败诉。

避免“以暴制暴”:

2024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指出,对“软暴力”阻碍执法行为将依法严惩。被拆迁人应认识到,暴力阻碍只会加重法律责任,而非解决问题。

四、特殊情形:政府违法强拆时的救济路径

若强拆行为本身违法(如未公告、未补偿、程序瑕疵),被拆迁人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:

确认强拆违法:提起行政诉讼,请求法院判决强拆行为违法。

申请国家赔偿:若强拆导致合法财产损失(如屋内物品、附属设施),可依据《国家赔偿法》第四条索赔。

追究行政责任: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执法人员违法违纪行为,推动问责。

案例警示:2023年北京高先生案中,镇政府因程序违法被判强拆行为违法,但因房屋属违建,未支持赔偿请求。这表明,政府违法强拆与房屋合法性需分开认定,被拆迁人不可因政府违法而“理直气壮”阻碍执法。

结语

强制拆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手段,但必须依法进行;阻碍强拆是公民对行政权力的反抗,但必须理性合法。从河南邹某民恶势力案到江苏李某行政拘留案,司法实践不断传递明确信号:法律保护合法维权,但绝不容忍暴力抗法。被拆迁人唯有在法律框架内主张权利,才能实现“维权”与“守法”的平衡。

  2025-09-22    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38-1029-1697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